中国博物馆藏品规模与结构研究
2021-12-31
摘要: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整体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的发展趋势。在规模上,博物馆藏品数量增长迅速,占**可移动文物数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博物馆藏品数****于中部与西部。在结构方面,藏品高度集中于省级以上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数量占比迅速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博物馆藏品还存在增长速率逐渐趋缓、珍贵文物占比逐年减少等问题,应在今后发展中更加重视。
藏品是博物馆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任务,按一定标准有计划入藏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有关文物、标本和实物资料等物件,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产,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和藏品种类不断扩展,博物馆藏品整体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的特征。
本文以近年出版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和《**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等数据为基础,从宏观视角梳理我国博物馆的藏品规模、区域分布及藏品结构,总结我国博物馆藏品的收藏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博物馆藏品的规模
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悠久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收藏和保护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机构,始终致力于将这些遗产进行合理的征集与管理。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博物馆数量的持续增加,博物馆藏品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近年来**博物馆藏品数量增长迅速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1995年**博物馆行业共有藏品1133万件(套),到2005年增至1996万件(套),十年间共增长863万件(套)。至2006年,**博物馆藏品总数为1302万件(套),2011年增长至1902万件(套),五年间增长了600万件(套)。
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藏品数量依然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从2012年的2318万件(套)发展到2019年的近3955万件(套),增加近1637万件(套),这一数字超过了2006年**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博物馆藏品数量增长之迅速。不过,从各年份**博物馆的藏品数量来看,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增长速度并不稳定,其中2013年*快,同比增长17.30%,而2018年增长*慢,仅为2.51%。
图1 2012-2019年**博物馆藏品总数①
(二)博物馆藏品数占**可移动文物数量的比重逐年上升
根据《****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报告》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博物馆、纪念馆共收藏可移动文物41963657件,占所有可移动文物的65.49%[2],即中国有近三分之二的可移动文物收藏于各级博物馆之中。
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博物馆藏品数量占文物业藏品数量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12年的66.13%逐步攀升到2019年的77.09%,这与近年来博物馆数量的增长以及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增长趋势有直接关系。
表1 2012-2019年博物馆藏品占比情况②
(三)博物馆藏珍贵文物占比逐年减少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2019年**博物馆藏珍贵文物共3628886件(套),占藏品总数的9.17%,其中一级品79265件(套),二级品563792件(套),三级品2985829件(套)。对照近年来的统计数据,2012-2019年,博物馆藏珍贵文物的数量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其占全部藏品总数的比例却逐年下降(2019年略有上升),比2012年的占比下降了近6.75%。这种现象的形成,与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定级工作没有有效开展有关。
图2 中国博物馆珍贵文物占比情况(2012-2019年)
根据**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仍有未定级文物35863164件(套),数量占比55.97%,这表明目前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可移动文物未进行藏品定级。
表2 中国博物馆珍贵文物数量(2012-2019年)③
(四)我国博物馆藏品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数量从1000万件(套)增长到近4200万件(套),这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几代博物馆人在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取得的突出成绩。但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博物馆的藏品规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美国史密森协会官方公布数据,其下属博物馆集群共有藏品1.4亿件[3];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官网显示,其藏品总数超过8000万件[4]。
可见,在一些发达国家,仅一家博物馆的藏品数就已经超过我国可移动文物的总量,足以说明我国博物馆藏品总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藏品规模虽然不断增长,但与改革开放后的30年相比,总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统计数据显示,1977-2000年间我国入藏的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为26273477件(套),占总量的41.01%。2001年以后入藏数为16672627件(套),占总量的26.02%。
可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藏品数量增速趋缓,我国博物馆在扩大藏品规模方面还面临一定困境。
表3 我国可移动文物入藏时间情况统计表[5]
二、我国博物馆藏品的区域分布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人类和自然遗产分布不均,以及各地博物馆事业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博物馆藏品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近半数藏品收藏于东部地区博物馆中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的统计数据,我国博物馆藏品的区域分布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与西部基本持平的状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东部地区博物馆共有藏品约1912万件(套),中部地区约907万件(套),西部地区约1136万件(套),东部地区博物馆藏品约占总数的一半。
具体按照六大区域划分,华东和华北地区博物馆藏品更为丰富,分别占总量的29.5%和22.2%。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较高,因此博物馆数量多,且历史遗存丰富,不仅分布着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早期文化遗址,还有北京、南京等古代都城和重要城市,这成为两个地区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中南、西南、西北三个地区藏品分布相对平均,其中西南地区因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许多博物馆中藏有大量标本,故藏品数量比中南、西北地区略显丰富。相比之下,东北三省博物馆藏品数量*少,仅占**博物馆藏品总数的5.61%。
图3 2019年**六大区域博物馆藏品占比情况④
(二)近四成省(市)博物馆藏品数超过百万
从各省(区、市)来看,**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区、市)中(统计数据中缺少香港、澳门、台湾的数据),2019年博物馆藏品数超过100万(套)的省(区、市)有12个,分别为:北京、山东、陕西、四川、湖北、上海、江苏、云南、浙江、山西、广东、河南。
其中北京博物馆藏品*多,为534万件(套),包括隶属中央部委和北京市管理的博物馆的藏品总和。
这一方面由于北京作为古都,历史遗存丰富,另一方面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地方支持中央”,**各地积极向首都调拨大量珍贵文物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位于华东地区的山东、上海、江苏、浙江4省(市)经济相对发达,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使得近年来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
陕西、湖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历史底蕴雄厚,藏品数量也居于国内前列。
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自然类博物馆中的标本等藏品数量庞大。
另外,黑龙江、内蒙古两省的藏品数分别为99.7万件(套)和95.9万件(套),即将突破百万大关。
相比之下,内陆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藏品数量较少,其中西藏文物藏品*少,仅6.63万件(套),青海6.73万件(套)、贵州11.35万件(套)。
图4 2019年博物馆藏品数超过百万的省市⑤
经过分析,藏品数超过百万的12个省(市)中,其博物馆数量排**前十位的就有8个,而藏品相对较少的省(区、市),其博物馆数量也相对较少。这说明各省(区、市)博物馆藏品的数量与该省(区、市)拥有博物馆的数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表4 2018年**博物馆数量与博物馆藏品数量位序情况⑥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15-2019年的统计数据,四年来宁夏、海南两省(区)博物馆藏品数量出现成倍增长,分别增长了254.22%和233.17%。尤其是海南,从2015年仅45155件(套)藏品增长到2019年的150445件(套),从博物馆藏品*少的梯队中脱离出来。同时,山东、内蒙古、山西、吉林、陕西等省(区)的藏品增长也较为迅速,分别增长120.86%、84.36%、46.89%、45.30%和41.28%。
表5 2015-2019年**各省(区、市)博物馆藏品数量(单位:件/套)⑦
三、我国博物馆藏品结构
博物馆藏品结构主要包括所在博物馆的级别分布、类型分布、属性分布、年代分布等。通过对藏品结构的梳理,可以分析出我国博物馆藏品在类型上的分布特点。
(一)博物馆藏品高度集中于省级以上博物馆
根据《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我国博物馆隶属关系分为中央、省(区、市)、地(市)和县市(区)级。2019年**县级博物馆藏品数量*多,为1753万件(套),占总量的44.33%。中央及省级博物馆藏品数量为1394万件(套),占比35.25%。县级博物馆虽然在藏品总量上高于中央及省级博物馆,但县级博物馆的数量达3855座,平均拥有藏品数仅为4548件(套)。
相比之下,数量仅3座的中央属博物馆共有藏品330万件(套),平均每座博物馆拥有110万件(套);而省级博物馆共150座,平均拥有藏品7万件(套)。
不难看出,我国博物馆的藏品资源是从地方向中央呈指数级高度集中的。
表6 2019年**各级博物馆藏品数量表⑧
(二)近半数藏品收藏于综合性博物馆中
《中国文物文化统计年鉴》中将我国博物馆分为综合性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五类。
2019年,综合性博物馆藏品数为1709万件(套),占收藏总数的43.22%;历史类博物馆藏品数977万件(套),占比24.70%,排名第二;艺术类和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藏品数相对较少,分别为241万件(套)和399万件(套),仅占藏品总数的6.09%和10.08%;而其他类博物馆由于包含类型广泛,藏品数量也较多,总数为629万件(套),占总数的15.91%。
表7 2012-2019年**博物馆藏品总数情况(单位:件/套)⑨
从八年来各类型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增长趋势来看,综合性博物馆增加藏品561万件(套),较2012年增长48.9%,虽然与艺术类博物馆藏品增长56.1%、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藏品增长152.1%相比并不算高,但由于藏品基数大,占博物馆藏品总数的比重始终接近半数。
同时,其他类博物馆藏品从2012年的177万件(套)一跃增长至2019年的629万件(套),共增加藏品452万件(套),7年增长了2.5倍,并且从2015年开始,其总量就已超过了艺术类和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藏品数的总和,体现了其他类博物馆近年来的迅速发展。
相比之下,历史类博物馆藏品数量占比在2012-2016年期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体现出其在征藏方面缺乏一定的活力。
图5 中国各类型博物馆藏品数量(2012-2019年)⑩
(三)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数量占比迅速提升
2019年,我国非国有博物馆拥有藏品数量749万件(套),占博物馆收藏文物总量的18.9%。虽然比重并不高,但从历史数据能够看出,非国有博物馆近年来的藏品数量增长速度迅猛,从2012年的106万件(套)迅速增长至2019年的749万件(套),增长了6倍。
从图表中可以明显看出,2012-2016年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数量占**博物馆藏品比重不断上升,从4.6%增长至近20%,这与近年来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的趋势相吻合。然而之后三年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占比稳定保持在近20%,也显示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后劲不足。
图6 2012-2019年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占比情况⑪
(四)清代及以前藏品在博物馆藏品中占比较高
由于博物馆在发展之初就以收藏古物为目的,因此在藏品年代分布上一般呈现出以古代藏品为主的情况。
在我国,多数博物馆为综合类和历史类博物馆,所以从宏观来看,我国的博物馆藏品也应以古代藏品为主。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并没有公布有关博物馆藏品结构的具体数据,因此不能得到准确的藏品年代分布。
2017年公布的****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可以算是**参考价值的相关数据。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主要的收藏机构,其收藏的可移动文物占**总量的2/3,因此通过对**可移动文物结构的分析,可以基本了解博物馆藏品结构的样貌和特点。
根据**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公布数据,按时代统计,我国清代及以前的藏品共4186万件(套),占藏品总数的76.49%,这基本符合博物馆以古代文物为收藏主体的判断。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可移动文物的年代分布悬殊较大,高度集中于汉、宋、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几个时期,这五个时期的藏品合计45918738件(套),占可移动文物总量的83.90%。除新石器时代、唐代和明代以外,其他时期的文物占比均不超过1%,藏品*少的西晋、隋、五代十国、辽、西夏五个时期,占比均不足0.2%。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清代和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可移动文物占比略显不足,共364.9万件(套),仅占总量的6.67%,这一情况充分显露出我国博物馆对现当代文物收藏意识的不足。
表8 **可移动文物所处年代结构表[6]
四、小结
通过对我国博物馆藏品规模和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博物馆藏品数量与各省(区、市)博物馆数量基本呈正相关,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绝大多数藏品集中收藏于各省(市)的综合性博物馆内,并且清代以前的藏品占多数。
我国博物馆藏品虽然数量庞大,品类丰富,但在规模和结构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藏品的管理及使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藏品征集面临困境、藏品定级亟待推进等。若要进一步使藏品得到充分保护与利用,改善藏品的结构和分布不均,使藏品能够在当今博物馆展览、研究的职能下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建议从以下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进一步扩大藏品规模,持续推进藏品征集工作。
目前我国古代文物的入藏渠道不畅通,许多文物机构长期不向博物馆移交藏品,*新考古发现不能及时在博物馆中得到展示,许多为陈列和研究工作所急需的重要文物难以充实到博物馆中。这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便有学者提出讨论并呼吁改进,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文物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不断繁荣,博物馆通过购买以及接受捐赠的方式获得藏品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重要的文物在拍卖会上的价格动辄上亿,超出了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可承受范围。
对此,建议博物馆进一步转变征集理念,扩大博物馆收藏范围,大力发掘现当代见证物资源,各地各类型博物馆都应增强主动征集意识,挖掘当地藏品资源,尤其是行业、地区发展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体现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生活新面貌的见证物等,“为明天收藏今天”,使博物馆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博物馆需在各个层级做好征集规划,针对藏品类型上的明显短板做好专项征集,努力加强与考古单位等文物机构在机制和法律上的沟通,疏通考古成果的入藏渠道。同时,也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收藏外国文物,不断完善我国的藏品结构。
二是推进藏品定级工作。
我国博物馆藏品定级工作之所以没有有效开展,一方面是由于定级工作需要以大量研究工作为基础,并且十分耗时,多数博物馆不愿投入时间精力进行藏品评级工作;另一方面是源于目前定级标准还比较抽象,分类不细,对定级工作的实际操作缺乏指导性。建议博物馆进一步完善、细化不同类别的藏品定级标准,如古代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民俗类文物、科技类文物等,提出具有实操性的评级方法。
大力推动未定级藏品的定级工作,尤其是藏品较多的综合类博物馆,应加强规划,尽快将长期未完成的基础工作完成,以更好地增强藏品的分类分级管理,提升藏品保护和利用的效率和品质。
三是进一步提升藏品管理水平。
从《**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中还可以看出藏品管理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例如,我国对于文物的分类方式还缺乏科学标准,无法满足当前迅速扩大的博物馆收藏范围以及快速增长的藏品数量。
再如,根据公报发布的数据,我国仍有近四成的可移动文物存在腐蚀损毁的情况,其中1.81%情况严重,亟需修复。
鉴于此,建议进一步细化藏品分类方式,出台科学的分类标准,使藏品保管及征集工作更加科学的开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有计划地开展文物修复,加大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投入力度,系统开展标准化文物库房提升工作。培养专业藏品保管人员和征集人员,注重吸纳具备专业素质的藏品管理人员,加强专项培养,强化培训体系和机制。
作者简介:刘书正,男,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文化和旅游智库项目“中国博物馆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ZK08)阶段性成果。
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③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④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⑤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⑥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⑦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⑧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⑨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⑩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0》。
⑪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3》《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4》《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
参考文献:
[1] 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3.
[2] 国务院**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文物报,2017-4-8(15).
[3] 史密森学会藏品情况介绍[EB/OL].[2021-01-30].https://www.si.edu/collections.html.
[4]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关于我们[EB/OL].[2021-01-30].https://www.nhm.ac.uk/about-us.html.
[5] 同[2].
[6] 同[2].
(责任编辑:耿坤/责任校对:王娟)
本文来源:
《中国博物馆》2021年第二期
原标题:中国博物馆藏品规模与结构研究
文物图片为微信编辑所加,来自文博圈图库
上一篇: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