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2021-12-31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简称:“亚博”)始建于1966年,这里的收藏有来自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艺术珍品多达18000余件。其藏品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当代,包含有2000多件瓷器,1200多件玉器,800多件青铜器和300多件字画作品。作为馆藏重点收藏的8000余件中国文物,使之成为美国*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博物馆之一。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文物保护中心


亚博建馆50年来,文物保护与修复体系一直服务于博物馆文物保养维护、库房管理、博物馆改造、文物搬迁、展览布置等方面。亚博文保体系是美国保护和研究中国文物的一支专业力量,多次支援美国其他博物馆体系举办中国文物临展。近几年,亚博文保体系在馆藏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中国文物检测分析鉴定、字画类文物修复、漆器保护研究等方面投入较多课题,成果丰硕。


亚博文物保护中心位于博物馆的底层,根据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需求,设置了入库文物预处理实验室、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纺织品文物修复实验室、器物修复室、X光无损检测实验室、文物分析鉴定实验室、制样室、防震支架制作室等等。实验室专业人员团队有纸质文物修复师两名、丝织品文物修复师一名、检测分析及器物修复师一名、预防性保护负责人一名,团队所有人员均毕业于美国艺术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学校。中心实验室曾经帮助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华盛顿费瑞尔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等文保体系培训了多批中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同时也接收全世界各地的文保专业人员进行短期实习,多次接待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访问参观。

640.jpg

文物保护中心情况


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文物保护修复室将字画类文物、纺织品文物修复室和器物类修复室、防震支架制作室区分隔开,并距离较远。究其原因,字画、纺织品的修复环境要求洁净,而器物类修复室、防震支架制作室内粉尘等污染物较多,因此区隔开来,互不干扰。同时按照实验室功能的不同,将入库文物预处理实验室单独区隔出来,因为入库文物预处理实验室环境要求特殊,一般人员未经安全许可不能入内。

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

纺织品文物修复实验室

入库文物预处理实验室

 防震支架制作室

文物检测分析实验室

亚博文保中心的文物检测分析实验室包括采用高倍显微镜、无损元素分析检测设备作为技术手段的文物分析鉴定实验室,和X光无损检测实验室(含铅房)。亚博X光无损检测实验室设立于博物馆开馆之初,早期采用X光胶片作为文物研究档案,近年采购了**的数码成像设备,逐步将馆藏文物的X光无损检测结果数字化,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640.jpg

文物分析鉴定实验室

640.webp (2).jpg

X光无损检测实验室

640.webp (3).jpg

文物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区

文物保护档案记录

亚博文保中心设置有专门的房间对历史上所有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各类文字记录、照片、档案进行存放。每次在对馆藏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前都需要调取档案资料仔细查看,了解前人对该件文物情况的记录。近年逐步采用Gallery Systems公司开发的TMS(The Museum System)系统对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进行数字化录入,该项工作需要录入的数据量较大,未来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640.jpg

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纸质档案室

640.webp (6).jpg

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数字化档案


预防性保护工作


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是文保中心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广泛,包括博物馆文物的日常检视与保养、展厅大环境和展柜内小环境监测与调控、展厅的虫害与灯光控制、藏展材料的筛选评估、文物防震保护研究等工作。


日常检视与保养

文保中心将博物馆所有展厅分6个区域,每逢周一维护保养其中1个区域的馆藏文物,因此单个区域每六周检视维护保养一次。检视维护保养配有工作手册和标准表格,工作人员完成工作后需做好记录,以备后续工作使用。

笔者参与馆藏文物日常检视与保养工作

科学监测分析

对文物本体进行无损或微损的科学监测分析,可以判断评估文物病害种类及其程度,是进一步制订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与实施科学保护修复处理的前提基础,也是研究文物科学、历史、人文、艺术价值的必须过程。在亚博交流期间,笔者参与完成了中国佛教造像、东南亚青铜器保存状况的科学监测分析工作,这一工作有助于了解文物的保存状况,为下一步预防性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02.jpg

笔者参与亚博文物科学监测分析工作

博物馆环境监测

博物馆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条件的监测,可以对博物馆环境进行综合评估,也可以为环境调控手段采用后的效果提供评价指标。亚博文保中心采用的环境监测设备有各种空气质量监测仪和温湿度记录仪等,温湿度记录仪既有需要定期导出数据的,也有无线传输的。根据美国文保协会网站上的介绍,美国博物馆采用的环境监测设备来自于:ACR、EasyLog、Hanwell、PEM2、LogTag、Onset Hobos、T&D、Track-It、Tinytag、Veriteq这几家公司。

亚博环境监测设备

博物馆环境调控

博物馆环境调控的目的在于改善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防止文物出现新的病害。旧金山半岛三面环水,受太平洋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四季气温适宜。但由于受雾气影响,**中大气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很大。因此必须对博物馆室内环境进行调控,才能保证馆藏文物保护环境的稳定与洁净。

亚博建筑的整体室内环境采用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控制,中央空调位于建筑楼顶,系统共14个机组,每个机组负责调控博物馆一部分区域,可以保证每块区域环境的相对独立和均衡稳定。机组24小时运行,每个机组内设置空气净化模块和湿度调节模块,这样就保证了博物馆室内大环境的调节控制,使得博物馆展厅和库房环境洁净和相对湿度平稳适宜。


位于博物馆楼顶的中央空调机组

左图:湿度调节模块  右图:空气净化模块

左图:室外大气环境数据波动大  

右图:展厅内环境数据波动平稳


中央空调系统可以保证博物馆室内大环境的均衡稳定,但由于文物材质的不同,适宜保存的环境条件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针对展厅中有特殊保存环境需求的展柜,增加小环境调控措施。笔者在学习期间,负责了一部分青铜器展柜的小环境调控工作,博物馆的室内大环境相对湿度为50%左右,而青铜器展品适宜的相对湿度在35%左右。因此我们在青铜器展柜内放置了被动调湿材料,将展柜小环境的相对湿度降下来。

800.jpg

左图:被动调湿材料

 右图:展柜预留的放调湿材料的空间


亚博的文物库区根据文物材质进行了分区管理,严格按照各种材质文物所适宜的温湿度对库房环境进行调控。库区环境的温湿度由中央空调系统和辅助的精密恒温恒湿控制设备共同满足需求,例如无机质库房温度控制70华氏度(约21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50%左右;金属文物库房的温度控制范围与其他库房相同,但由于金属文物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控制锈蚀的发展,所以增加了强力抽湿机,库房相对湿度控制在35%左右。

900.jpg

库房精密恒温恒湿控制设施设备

文物虫害管控

亚博的虫害管控做的十分规范,通常在昆虫经常出没的展柜底部、沿墙线等部位放置有各种规格的粘虫板。在库房的重点虫害防控区域,放置基于昆虫信息素诱捕的粘虫板,将库房内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害虫引出来消灭。博物馆的虫害安排有专业人员进行防治和统计分析研究。


放置各种规格的粘虫板

专业人员进行虫害防治和统计分析研究


灯光控制

亚博的照明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走廊展厅中的展柜利用博物馆中庭透射下来的自然光进行照明,各个展厅中的文物多采用天花板上的射灯多角度打光来呈现。目前美国博物馆的灯具大部分还在使用卤素灯,可以通过金属滤网来调节光强,通过紫外线滤片来控制文物的光损伤。但大家也逐步认识到LED灯相对于卤素灯的**性,笔者学习期间,参加了博物馆举办的LED光源介绍的讲座,大家基本认可LED光源的综合损伤因素要小于卤素灯,但考虑到更换灯具的成本和专业人员知识技能更新的成本,使得在现阶段美国博物馆大多只为特别珍贵文物配置了LED光源,多数文物光源继续沿用卤素灯。

1000.jpg

左图:亚博的灯具多为卤素灯

右图:LED光源的讲座

博物馆藏展材料的筛选评估

博物馆藏展材料的评估筛选方法,*早由大英博物馆提出并建立。例如D.Thickett和L.R.Lee编写的《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 Storage or Display of Museum Objects》,美国各大博物馆文保体系通用该套标准,广泛采用Oddy实验等方法,对藏展材料本身以及降解后产生的挥发物的腐蚀性进行的评估,视为文物预防性标准方法之一。

1000.jpg

笔者参与的博物馆藏展材料评估筛选实验

文物防震预防性保护

亚博所处的旧金山湾区是美洲大陆上地震频发的区域,历史上曾经发生多次高震级的地震,在亚博的馆庆50周年的图片展中有多幅反映了博物馆建筑、馆藏文物在地震中遭遇过的破坏。正是在这种教训之下,痛定思痛,2003年由亚裔企业家出资,对位于市政广场的亚博新馆舍进行了整体改造,采取了整体隔震措施,同时博物馆人把防震意识融入到新馆文物保存展览的方方面面。

1.jpg

亚博在1989年大地震中的文物受损情况

建筑整体隔震

亚博在改造建设过程中,对整栋建筑底层进行了隔震处理,工程建设团队为建筑基础下方增加了约200个橡胶隔震垫,每个橡胶隔震垫直径约1米,地震发生时隔震层可以“吸收”部分能量,有效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博物馆建筑结构的传递,减小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同时在博物馆建筑基础四周设置阻尼缓冲沟,大大提高了博物馆建筑的安全稳定性,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地震。

QQ截图20211231195416.jpg

亚博在1989年大地震中的文物受损情况

库房文物防震保护

文物库房位于博物馆的地下层,距离隔震层*近,是博物馆*为稳定的区域。库房内采取了各种防震措施,例如雕塑类文物竖直放置并用绷带绑扎固定;文物储藏柜内的文物,通常放在珍珠棉上面,文物四周采用普通沙袋、钢珠沙袋围住,防止滑移;陶瓷类文物多用瓦楞纸板制成的收纳盒存放,文物中间用珍珠棉区隔,瓦楞纸板和珍珠棉表面本身就具有防滑移的作用,再加上沙袋、海绵等缓冲材料的固定,便起到了很好的防震效果;库房内的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全部采用壁挂式存放,既节省空间又可以防止由于外界抖动造成文物的损伤,东方字画类艺术作品均放入无酸纸囊匣中码齐存放,既防震又防尘。


左图:雕塑类文物用绷带绑扎固定

右图:储藏柜内的文物的防震措施

陶瓷类文物收纳方式和防滑移措施

左图:西方绘画采用壁挂式存放

右图:东方字画放入无酸纸囊匣码放

美国的博物馆库房内通常备有一些应急设施,例如充电式手电筒、透明胶带,在库房四周的沿墙角的布置有一圈定位漏水感应功能的线缆,同时每间库房都预备有防水薄膜、防水布等材料,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状况。

0004.jpg

库房内的应急设施

展厅文物防震保护

亚博在位于市政广场的新馆改造建设期间,博物馆展具制作部的一个4人小组耗时一年为在博物馆新馆展厅中展出的文物量身定制了一批防震支架。今天来到亚博参观,我们可以在展厅中的许多展示柜中看到这些制作精良的文物防震支架。支架造型与文物贴合,辅以鱼线绑扎固定,加上防滑垫、石蜡等固定缓冲材料,共同确保了文物的安全稳定。再通过高超的技法在支架的表面绘制与展品表面图案相匹配的颜色纹饰,起到了很好的隐形效果。参观亚博的普通观众,如果不仔细看,许多文物的防震支架很难被察觉到。


QQ截图20211231195731.jpg

文物用鱼线固定在防震支架上,支架表面绘有颜色纹饰

临展文物的防震措施

亚博每年都会举办重要的临展,在临展布展工作开始前,展具制作部一般会派人前往临展文物出借单位,对即将展出的文物进行测量评估。如有必要,会对展品局部进行翻模或三维扫描,根据评估结果提前定制出临展文物的防震支架。针对安全稳定性要求高的重点展品,亚博展具制作部长期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结构工程专业课题组合作,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预测展品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根据安全稳定性要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防震支架。2013年,亚博举办《中国兵马俑:秦始皇时代的瑰宝》特展,为保证珍贵的兵马俑展品展出期间的万无一失,亚博展具制作部对兵马俑展品进行了安全稳定性验算,量身定制了固定用的防震支架。


QQ截图20211231195808.jpg

左图:兵马俑防震支架的虚拟设计(图出自亚博官网)

右图:制作完成的兵马俑防震支架


文物防震保护科学研究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地震动力特性和地震波传播方式有其自身特点,如何因应这些特点开发出新的文物防震保护装备,亚博同事推荐笔者参观了盖蒂中心文物防震保护实验室。盖蒂中心的同事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在实验振动台上模拟了不同类型的加利福尼亚地区的地震波,不断测试并开发出新型文物减震装置。


QQ截图20211231195843.jpg

文物防震保护科学实验


不断加深的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


1美国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启示


启示一,对馆藏文物的定期检视与保养是预防性保护中*为基础性的工作,实为核心工作。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是文物,首先要了解博物馆自身保管展示文物的保存状况,并对馆藏文物的病害特征进行科学甄别,才能对症施治。


启示二,亚博文物保护团队所有人员均毕业于美国艺术类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学校,工作程序规范化、标准化。通过他们介绍,美国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参考标准,多为美国历史文物与艺术品保护协会(AIC)推荐,例如美国东海岸史密森尼学会和美国西海岸盖蒂研究所制定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标准等等。这些标准是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查阅这些标准,结合博物馆自身文物的特点,采取简洁、经济、高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无疑会减少大量重复性研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正确性。


启示三,博物馆自身文物保护团队须通过环境监测系统,了解博物馆展厅大环境和文物展柜小环境的实际情况,依据文物保存环境参考标准,提出博物馆环境调控的目标。


启示四,预防性保护工作重点在于通过调控手段创造稳定适宜的文物保存环境,降低文物病变风险。亚博环境调控的着力点在博物馆内部整体大环境控制,24小时运行的中央空调系统,加上精密恒温恒湿控制设施设备和被动调湿材料,严格按照不同文物材质适宜环境条件进行调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启示五,注重建立博物馆自身的文物保护科研团队,提升文物保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博物馆的虫害管控、光环境的测量和控制、藏展材料的筛选评估,都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时间的统计分析,深入了解博物馆自身情况之后,才能为策展部、保管部等其他业务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专业建议。


2可资借鉴的文物防震保护措施


博物馆人在文物保存展览方面采取了各种防震措施。准备在前,预防为先的库房管理措施正是未雨绸缪的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实践。


在博物馆展览陈列中,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如何兼顾安全与美观,照顾观众的观展感受?是博物馆陈列设计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亚博团队通过展柜底部隐藏的固定装置和展品外围的防震支架,首先确保了文物安全。再通过高超的手法在展品外围防震支架上绘制隐藏色,达到了不易察觉的效果,兼顾了观众在欣赏展品时的观感。


2016年建成开放的成都博物馆,同样采取了整体隔震措施,也购置了文物展柜防震台等设施设备。但参观完盖蒂中心文物防震保护实验室后,给笔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世界各地地震动力特性和地震波传播方式特点并不相同,美国加州地震、日本沿海地震、四川山区地震都有自身特性,看来博物馆文物防震远远不是购置一批文物防震保护装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成都博物馆应该结合四川山区地震特点,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立足自身文物情况,建设好自己的文物防震实验室,为更进一步开展精细化文物防震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本文转载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版权归原作者杨盛所有